首辅和丞相哪个大(首辅与宰相是什么关系,哪个权利大)
首辅和丞相哪个大(首辅与宰相是什么关系,哪个权利大)
明太祖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后,为了稳住朱家的宝座,想破了脑袋。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利,使皇权高度集中,也为了防止再出现权臣一家独大的局面,朱元璋下令废掉了丞相制度。从明朝以后,丞相这个官职在历史中彻底消失了。
虽然没有了丞相,但丞相该做的事情总要有人做,在这种背景下,内阁制开始发展起来。
在开始的时候,内阁只是皇帝身边的一个政治顾问,不具有实权。到后来,内阁首辅却成了和丞相一样的存在,一人之下、万人之上。不少人形容大明王朝这一步棋下错了,因为丞相和内阁首辅的作用其实是殊途同归的。
一、皇权高度集中的衍生物
01.皇帝事务繁多,需要帮手协助
在朱元璋废掉丞相以后,各种杂七杂八的政务就落到了他一个人的身上,据史料记载:“自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,八日之间内,外诸司奏礼凡一千六百六十件,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事”。
一个人要处理几千件事,就是铁打的人也吃不消。所以,必须要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为皇帝辅助内政,下头递上来的奏折,由内阁进行筛选,一些繁杂的小事物就由内阁大臣代为处理,情况紧急的才会呈现到皇帝那里。
在最开始的时候,内阁大臣只是起到简单的辅助作用,并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。
这种情况从朱棣上位以后发生了改变,明成祖朱棣十分看重内阁大臣的综合素质,在拟定圣旨和颁布政令前,朱棣常常会询问内阁众臣的意见。当时能进入内阁的臣子,大都被朱棣赏识的重臣,可以说仕途一片光明。
02.稀释丞相权力,高度集中皇权
在明朝以前,丞相的位置和官职是很高的。从秦朝起,到宋朝终,历朝历代都出了很多名相,像助始皇帝统一六国的李斯,敢于谏言的魏征等等,他们都对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有名相就会有奸相,像杨国忠之辈的谗臣也是不少的。为了加强皇权的高度集中,也为了稀释和削弱丞相的权力,内阁制度就这样产生了。
皇帝对内阁享有绝对的制裁权,当时的内阁成员名单几乎都是皇帝一人决定的,他对内阁成员的去留拥有绝对的掌控权,既能一票肯定,也能一票否定。
03.内阁只是政治斗争的工具,不被外界承认
在明朝,除了内阁,还设有六部。六部的存在就是为了和内阁相互制衡的,他们都是直接由皇帝掌管,相当于皇帝分权的两个工具。
皇帝给予的权利是有限的,一块蛋糕就这么多,到底谁能分到更多的部分呢?为了这个答案,内阁和六部的斗争一直都没有停止过。
这两个机构来回PK,你争我夺,倒也打了个平手。从明朝万历年间内阁权力高于六部,张居正成功守住内阁首辅之位,到明朝末期,六部明显占上风。
内阁与六部的斗争一直是不分上下的。但可悲的是,不论是内阁还是六部,他们都只是君权政治斗争的工具人,就连地位也没有,在外界看来,都是没有“名分”的机构。
到了后期,这两个机构还被东西厂和宦官钻了空子,抢走了皇帝的宠爱与信任。
二、权同丞相,却无丞相的权力,工作难以开展
01.有名无实,没有真正的丞相权力
在明朝,内阁并没有真正的监督权和行政权。根据史料来看:“六部奏准,备事由送内阁请敕书。未有不由六部内阁自出敕 者。”
在明朝官员的日常工作和运作中,内阁只是一个“中间商”和“二贩子”,它并没有真正的行政权。
而当时的行政权在哪个部门手里呢?在它的“死对头”六部手里,当时所有的行政事务,都被六部牢牢攥在手里,内阁能做的只是草诏。
六部并不单指一个部门,它是当时礼部、吏部、户部、刑部等部门的总称。六部的权力很大,掌管的事物和范围也很宽,上到官员的升职、晋升,下到祭祀的礼乐文化,都由六部掌管。
比起拥有实权的六部,内阁的权利就少的可怜了,虽然内阁的名号听着唬人,但知道明史的都懂,内阁就是个“纸老虎”,一点攻击力也没有。虽然担着丞相的名义,干着丞相的事儿,却并没有丞相的权利。
当时明朝皇帝只给了内阁口头上的职务,却没有真正放权给内阁。这就导致了内阁在工作的开展和推进中遇到不少困难,有不少官员常常不服阁臣,时不时上书抵制阁臣。
“直文渊阁,入内阁预机务……不得专制九卿事,九卿奏事亦不得相关白。
”从当时的情形可以看出,内阁与六部的斗争,已经发展到了白热化的阶段。
内阁因为没有实权,总被六部压着一头。而六部向皇帝启奏的政务和事情,虽然是要通过内阁呈递,但内容却是保密的,内阁是没有丝毫的知情权的。
这与之前的丞相制度是差别很大的,在之前,丞相几乎可以说是皇帝的“代理官”,拥有绝对的行政处决权。
百官递上来的奏折,都是先过丞相的手,有些政务丞相甚至可以不禀报皇帝,自行下文处理。到了明朝的内阁,他们的作用简单的不能再简单,只有草拟诏令一件事,“内阁之职……主票拟而不身出与事”。
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内阁是不能擅自干预草拟诏令之外的事务的,这个就很尴尬了。
与内阁相反,六部则是行“丞相”之职无丞相之名。当时全国各地的大小官员想要呈奏折,都是交递到六部去的,待六部做好统一的审批与规划之后,再借由内阁之手送给皇帝。
02.受六部压制,权力看着很大实则有限
内阁在明朝的主要作用是“票拟”,而六部的主要作用是“批红”,内阁与六部都是明朝运行政治流程中的一环,也有步骤和先后顺序之分。
首先是六部将奏折进行“批红”,这些奏折才能送到内阁进行“票拟”,如果没有“批红”这道程序,单单只有内阁的“票拟”是不作数。
所有政令的推广实施,都需要“批红”,“批红”的存在就相当于今天的公章,只有盖章以后文件才能生效,否则就只是一纸空文。很多诏令,如果没有六部的“批红”,那么那一道诏令就是无效的。
与六部相比,当时的内阁是个比较“憋屈”的存在,它就是夹在皇帝与六部之间的夹心饼干,两头都不是人。为啥这么说呢?
还是因为内阁的权力有限,内阁的阁臣对政事只有提建议和意见的权利,并没有真正的决定权,意见可以提,听不听就不由内阁说的算了。
在大事上肯定是皇帝拍板,这点毋庸置疑,在一些小事上则是由六部来做决策的。对于内阁的尴尬地位,在《明史》里也有所描述:“然内阁之拟票,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,相权转归之寺人。”
03.仅起辅助作用,没有形成固定的下属机构
很多人好奇,内阁的大臣们都是在哪里办公的呢?在明朝,内阁有两个办公场所,一个是诰敕房,另一个是制敕房。当时,内阁并没有属于自己的下属机构,就连内阁的成员,也是从各个部门挑选而来的。
当时内阁的用人标准主要是倾向于誊写能力强、书写速度快的大臣,这些大臣一旦被选中后,就会分到内阁中的中书科,变成中书舍人,再分配到诰、制二房工作,但并不意味着内阁有自己专属的下属机构。
事实上,中书舍人的升迁和提拔也不归内阁管,他们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上下级关系。
中书舍人这个官职最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,在明朝之前,中书舍人也是负责诏书的起草,但那时候的中书舍人权力是比较大的,在一些事务上甚至拥有决定权。
而明朝的中书舍人则彻彻底底变成了一个秘书,是内阁的辅助者。
三、结语
明朝是皇权高度集中的朝代,其实翻看整个明史,就会发现,不管是内阁、六部,还是后来的东厂西厂,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为皇权服务的。
在这场政治斗争中,有且只有一个赢家,那就是皇帝。历代帝王之所以能稳坐那把龙椅,靠的就是权谋之术。
作为皇帝,最擅长的就是玩弄人心和权术,内阁大臣与六部在明面上看似谁输谁赢,谁的权力更大一目了然,其实不然,最终他们互相斗争的结果,就是权力受到分权与制衡,互相牵制对方,而皇帝才是坐山观虎斗,坐收渔翁之利的那个人。
内阁这种政治制度在明朝能够实施,是因为明朝的大环境相对稳定,但从长远的眼光看,内阁这种制度是走不远的。
-
- 洪七公演员叫什么名字(扮演洪七公的老戏骨刘丹个人简介)
-
2024-04-16 01:39:58
-
- 鄂是哪里的简称与由来(湖北省的简称鄂与什么有关系)
-
2024-04-16 01:37:55
-
- 鲁肃有多厉害?他为什么能继任东吴都督?
-
2024-04-16 01:35:53
-
- 古代四大刺客为报答知己舍生取义 他们真的值得赴死吗
-
2024-04-16 01:33:48
-
- 历史上戒体文为何会被创作出来?有何意义?
-
2024-04-16 01:31:45
-
- 崖山海战到底有多惨烈?历史影响又有哪些呢?
-
2024-04-16 01:29:42
-
- 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(中国人的信仰和西方外国人有何不同)
-
2024-04-16 01:27:39
-
- 冯盎在隋末割据一方,为什么最后能得以善终?
-
2024-04-16 01:25:36
-
- 王莽是如何从儒生变成皇帝的?一切全靠装
-
2024-04-16 01:23:33
-
- 秦汉隋唐宋明各朝代的开国名将分别都是谁?
-
2024-04-16 01:21:32
-
- 除了画家,阎立本还有别的什么身份?
-
2024-04-16 01:19:27
-
- 明朝经济诚信思想包括哪些内容?有何现实意义?
-
2024-04-16 01:17:24
-
- 林小娘的结局是什么(知否原著中林小娘的结局是怎样的)
-
2024-04-16 01:15:22
-
- 魏晋时期的贵族吃饭到底有多奢侈 他们平时都吃些什么
-
2024-04-16 01:13:18
-
- 揭秘明史上的南北榜案,两位状元含冤而死
-
2024-04-16 01:11:15
-
- 杜甫是什么诗人(中国伟大诗人杜甫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)
-
2024-04-16 01:09:11
-
- 唐朝的酒文化为何如此繁荣?与民族融合之间有何关系?
-
2024-04-16 01:07:09
-
- 宋朝时期的着装有什么不同 当时的衣物又有什么鲜明的特点
-
2024-04-16 01:05:05
-
- 如果秦始皇真的死在荆轲的刺杀下,燕国能否解除灭国危机?
-
2024-04-16 01:03:02
-
- 明朝当初一个强大的王朝 明朝最后是怎么灭亡的
-
2024-04-16 01:00:59